礦山孕育的生活與文化

Life and Culture Fostered by Mining

▲ 相川的石牆上還殘留著石臼被重新利用的痕跡

礦山技術亦對佐渡居民的生活有所幫助。坑道排水技術也被應用於水田開發。此外,製造用於冶煉金銀的石臼等的石匠還製造了用於石牆和房屋地基的建築石材以及石制研缽等生活用品、石塔及地藏石像等。

另外,隨著金銀山的繁榮,人們從日本各地聚集到佐渡,因此帶來了各地文化。如今佐渡各地仍在舉辦能劇表演,據說其契機是因為擔任佐渡奉行的大久保長安帶著能樂師來到佐渡島。

「YAWARAGI(和)」是一種誕生於礦山勞動中的藝能,飽含了人們希望礦山繁榮及祈禱坑內作業平安的願望。民謠《佐渡OKESA》則是九州的「HANYA節」樂曲由水手們從九州傳至佐渡後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除了「鬼太鼓」和「文彌人偶」等藝能外,佐渡的代表性陶器「無名異燒」等也與礦山密切相關,此種陶器利用礦山產出的含有鐵成分的無名異土製成。

傳統藝能「YAWARAGI(和)」

據說YAWARAGI飽含了兩個心願:
① 使堅硬的礦石軟化
② 撫慰山神之心。

「YAWARAGI」是在大山祇神社的神前供奉的礦山特有祭神藝能。

鬼太鼓

這是為了祈禱消除厄運、家宅平安及豐收的祭神儀式。據說島內的約120個聚落擁有各自不同的鬼太鼓。

其中,相川等地傳承的鬼太鼓被描繪在江戶時代中期的畫卷中,據說其起源於相川善知鳥神社的祭禮。

文彌人偶

據說文彌人偶的原型文彌節樂曲原本於江戶時代後期在關西流行,後傳至佐渡。

這是一種一人操控一具人偶的人偶劇,於1872(明治3)年由澤根的文彌旁白師伊藤常磐一和小木的人偶操控師大崎屋松之助創立。被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佐渡OKESA

江戶時代初期,為了運送金銀等而開始建造小木港,17世紀後半期被指定為西廻航路的停泊港,各地文化跨越大海流傳下來。

江戶時代曾流行於北九州的HAIYA 節樂曲由北前船等水手們傳至佐渡,之後演變成了OKESA節樂曲。

無名異燒

此為使用從金山周邊開採的紅色黏土「無名異」製成的陶器。相川有被認定為人間國寶的伊藤赤水的窯戶。當初是製造用於礦石冶煉的風箱的風嘴等。

能劇

據說1604(慶長9)年來島的大久保長安,在大山祇神社等地舉辦了能劇表演活動,奠定了如今在佐渡流傳的能劇文化之基礎。

佐渡至今仍保留著30多座能劇舞臺,從春天到秋天,島內各處都有能劇演出。